昆山振东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来源:昆山振东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

2019/7/11 16:46:00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实施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之一。由于中国的循环经济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提出来的,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性举措,并希望能够对中国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与实践有进一步的了解。我很高兴在这里,对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中国当前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政策动向,作一个介绍和评述,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过去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污染换来的。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延续这样的强物质化的趋势,那么中国的远景就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差了。
  从2000到2020年,是中国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中国到2020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人均3000美元以上,相当于2000年的4倍多。按照中国长期以来9%-10%的经济增长率,这样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现在的问题是,过去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污染换来的。例如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延续这样的强物质化的趋势,那么中国的远景就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差了。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脱钩(decoupling),而循环经济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来的,并被认为是中国未来改变发展模式、实现脱钩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提出,中国到2020年的环境与发展情景大体上可以有下列三种模式。
  是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强物质化模式(A模式)。所谓A模式,是采用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的说法。强物质化模式表现为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相同步的发展,在GDP做大的同时环境压力也变得更大了,也就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往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走的是A模式的道路。例如有人提到,早在中国人均GDP为400美元-1000美元时(即轻工业化阶段),中国的污染排放水平已经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均GDP为3000美元-10000美元(高加工业阶段)时出现的污染水平。我们关注循环经济问题,就是要摆脱这样一种资源消耗型和环境破坏型的发展道路。笔者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战略研究时,曾和有关专家一起测算过:如果我国继续按照现有资源利用方式和污染产生水平,那么在2020年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增长翻两番的情况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有可能是现在的4-5倍。显然,这种模式不但意味着社会的严重不稳定和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难以为继。
  第二种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脱钩的减物质化模式(B模式)。与A模式相对的是B模式。这是莱斯特·布朗在他的书中倡导的未来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在经济持续正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即二者之间实现的"脱钩".长远来说,这样一种目标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必须的,它是生态现代化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但是,这样的发展目标能不能马上用到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阶段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笔者同样粗略地测算过,如果到2020年,在中国经济增长翻两番的同时,希望环境压力没有明显增加,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而如果希望环境压力有明显减轻(例如比现在减少一半),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这个目标当然是鼓舞人心的,然而从中国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来看,要实现这个方案的减物质化模式却难度很大。如果一定要这么做,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目标需要调整。显然,这将从另一方面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种是与中国现阶段相适应的资源生产率提高模式(C模式)。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压力的制约迫使中国不能继续遵循传统的A模式,同时限于中国的发展阶段也不能立即沿用较高发展阶段的B模式。为此,笔者提出了与中国未来15年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简称C模式。在C模式中,中国的经济仍保持既定目标的增长,同时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有一个先减速增长,然后再趋于稳定的过程。这样的发展对于中国以及世界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一方面,它符合可持续性的要求,在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上,这样的发展模式将比传统的A模式有一半以上的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它符合生态公平的要求,在给中国13亿-15亿人的改善生活提供合理空间的同时,也为世界创造更加安全的生存环境。到2020年以后,中国将有可能实行倍数4以上的更进一步的绿色发展战略,即经济总量继续翻一番,但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实现减半,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实现前面所说的脱钩发展。但是,在中国国内,对于上海、北京、广东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于其他地区,因此需要**实行大幅度的减物质化战略,以便到2020年能够在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意义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是经济发展模式而非环境管理概念
  中国的循环经济更多的是一个经济模式的概念,而不是像一些国家那样的环境管理的概念。因为中国希望通过改变经济模式从源头上和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也希望通过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效果而不是"有经济无循环"或者"有循环无经济".
  中国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1998年),虽然在时间上受到德国1996年建立废弃物的循环经济法的启发(日本2000年提出循环型社会却是在中国提出循环经济概念之后),但是在内容上却吸收了199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关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领域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概念具有自己的特征。我认为,至少下列方面的特征是值得强调的:一是在性质上,中国的循环经济更多的是一个经济模式的概念,而不是像一些国家那样的环境管理的概念。因为中国希望通过改变经济模式从源头上和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中国也希望通过循环经济达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效果而不是"有经济无循环"或者"有循环无经济",因此,中国统筹循环经济的部门被建议为是具有综合性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而不是一些国家那样的环境管理部门。二是在对象上,中国的循环经济不是仅仅针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垃圾经济或者3R经济,而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涉及的所有**资源,包括水、地、能、材以及相应的废弃物。某种程度上,发展针对水、地、能等资源消耗以及相关污染物控制的循环经济对于中国具有更紧迫的意义。三是在规模上,中国的循环经济包括不同的空间层次,包括了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以及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等类型。四是在模式上,中国的循环经济强调了以下三种水平依次递增的实践形式,强调了需要从低水平的基于生态效率的废物的循环(减少消耗与污染),走向高水平的基于生态效果的产品的循环和服务的循环(避免消耗与污染)等形式。
  一是废物的循环。主要是指借助技术与管理的手段对生产中和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3R原则中资源化(Re-cycle)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这种做法有效地减少了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相对于传统的末端治理有明显的进步。废物循环的实践兼顾企业、园区及区域三种规模。具体而言,首先是要在单个企业内部建立起闭环(Closed-loop)的制造流程,尽可能减少单个企业的废弃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其次是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从城市和区域的角度出发,要在处理环节上建立起集中化的资源化利用产业,例如从传统的垃圾填埋场转变成为以静脉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复合性的废弃物资源化园区等。
  二是产品的循环。主要是指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通过尽可能多次使用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来取代过去一次使用的做法,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产品在使用后进入维修中 心或是回收中 心,如果可以直接通过简单的维修即可再使用,则不用再进入回收中 心。只有当产品使用后损坏严重,无法通过简单的维修从而实现再利用,则要返回至产品的回收中 心,而后根据产品的损坏情况来决定是返回至产品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还是原材料供应商进行相应的资源化再利用。产品循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填埋的废弃物排放量的最小化甚至趋近于零(所谓零废物)。
  三是服务的循环。主要是指企业把其制造出来的产品视为资产来加以经营和管理,推行"从销售产品到提供服务"的发展理念,通过建立一种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简称PSS)来实现资产的循环。其基本前提是"产品的价值根植于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和效用",即产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应该是"使用价值(Utilization value)"而非"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这实际上也是线形经济和循环经济所强调的不同所在。在线形经济模式下,交换价值处于中 心概念;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使用价值处于中 心概念。从产品到服务可以有三种经济类型:纯粹的产品、产品服务以及纯粹的服务。产品与服务的合理组合构建了所谓的产品服务系统,可以借此来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和社会的较低的环境影响这三大目标。比如,通过实施资产的循环,消费者不再倾向于自己拥有洗衣机或汽车这类耐用品,而是倾向于使用街头洗衣房和享用公共交通。
  作为国家战略的循环经济
  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看,仅仅在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列入循环经济发展的少数控制指标,是不够的。中国需要制定更详细、更科学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循环经济与减物质化的专项规划,以此调控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实现由经济增长牵动资源消耗规模的发展模式向资源消耗规模控制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1998年以来,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2000年是比较学术化的概念引入与理论研究阶段,这个阶段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学者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01-2005年是以企业清洁生产与生态产业园区为抓手进行循环经济试验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家环保部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以来循环经济已经提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国进入了从上到下体制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除了理论上的研究以及实践上的推 广之外,中国政 府的制度性行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制定中国循环经济法。在全国人大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主持下,中国正在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法,有关草案可能会在2008年2月全国上正式通过。中国循环经济法的起草强调: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坚持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因为中国现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前端减量化的潜力很大,因此要特别重视减量化,即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二是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高消耗和高排放的行为,要有硬约束。三是要在主要经济过程即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注重发挥政 府、企业和公众以及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四是要重点制定有利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有:建立国家、省市以及县各级水平的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抑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产品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基于资源投入、循环利用和污染排放指标的评价和考核制度。虽然循环经济法的起草需要解决当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突出问题,但是由于循环经济法的总纲性质和战略意义,因此需要在说明中国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征方面有所明确规定,特别是要强调其性质属于经济法而不是环境法,其对象覆盖主要的**资源和污染物,其过程概括开采、生产、消费与废弃处理各个阶段,其形式包括废物循环、产品循环和服务循环等内容。
  第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2006年通过的中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针对中国当前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5年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有约束性意义的国家目标。其中,在能源消耗方面,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在污染排放方面,要求化学含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土地资源方面,要求耕地保有量不能少于18亿亩。所谓约束性指标,就是 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指标,它们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系统。这表明,政 府已经把实现循环经济视为政 府必须去干的公共事务。然而,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看问题,我认为仅仅在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列入循环经济发展的少数控制指标是不够的。中国需要制定更详细、更科学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循环经济与减物质化的专项规划,内容应该包括水、地、能、材等资源消耗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指标,以此调控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实现由经济增长牵动资源消耗规模的发展模式向资源消耗规模控制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给我留言

评论

暂无评论
  • 公司名称:昆山振东物资回收利用有限公司
  • 技术支持:网优fengj.com
  • 客服中心 400-622-1112